周小川:货币政策宽松已到达周期的尾部

  2017-03-27 本文章469阅读

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于3月23日-26日在海南博鳌举办,主题为“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”。在“货币政策的‘度’”分论坛上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针对货币政策、结构性改革、美国边境税等发表了观点。

 

货币政策应转向比较审慎,对再通胀保持充分警惕


周小川表示,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曲折,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不能过分依赖货币政策,而应该逐渐改变货币政策,变成比较审慎的货币政策。这个方向需要看到货币政策限度,要认真去考虑什么时候如何离开货币政策宽松的周期,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。


货币政策在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之后,目前全球已经到达了这次周期的尾部,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不再是宽松的政策;因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在不同国家以不同的速度进行,因此货币政策也不是完全协调一致的。


对于宽松货币导致楼市泡沫,周小川表示,不能说货币宽松政策造成通胀和资产泡沫,这其实是不预期的后果;经验表明,当货币政策宽松的话,很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,或者导致某些资产泡沫,金融市场或者房地产市场,或者其他资产泡沫,但人们还是需要做取舍,还是要关注康复、经济复苏这一面。


周小川表示,尽管目前在一些国家已经看到再通胀,但是从全球总体情况来看,判断是否再通胀仍然为时尚早。今年已经有些国家在全球商品市场价格上扬,因此对待再通胀的现象,应该要保持审慎的态度,这跟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直接关系。


周小川还表示,在执行多年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,在全球、在很多国家已经放弃了流动性。他指出,虽然货币政策制定当局已经开始紧缩,但是这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“在某些期间,我们会强调结构改革以及其他长期的发展战略,会发出信号告诉人们不要太依赖于货币政策,但是这个信号的发出是很重要的。”

  

创造工具让货币政策促进结构性改革


周小川表示,财政政策对结构改革来说是很有帮助的。如果财政政策已经没有空间了的话,就很难继续进行这些结构改革。在未来我们慢慢意识到这一点,即使财政上的指标不是很好,我们还是必须继续用财政手段,财政工具。之后大家会再度看到某些国家开始强调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。货币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并非毫无作用,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,调节总需求,不是结构性政策,但货币当局可以创造一些货币政策工具,引导资金进入战略性和薄弱性产业。


同时,周小川表示,中国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不是很高,但是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,所以我们要思考一下,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,在中国,有30多个省政府,但是省政府自己也可以借债,要进行结构性改变,基础投资、城市化,包括发展服务行业这都需要投资。所以地方政府要促进这些事情的发展,但是我们需要去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,调整财权、事权以及调整地方财政政策的限度。

 

任何关税的安排都不应阻碍贸易


谈及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进的边境税(BAT)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,任何关税的安排都应该是支持贸易的,而不是阻碍贸易。政府对进出口任何一端进行限制,都是不能形成好的产出。


“我们还不知道(美国边境税的)最终的决定,但是我认为任何关税的安排都应该是支持贸易的,而不是阻碍贸易,”周小川说,“我们清楚地认识到,要鼓励出口的话,就应该让出口商自由地选择进口的原材料和技术。如果对进口有限制的话,又怎么能形成价格竞争力呢?”


“政府对进出口任何一端限制,是不能形成好的产出的。”周小川以中国举例道,过去中国的视频、音频电子设备出口较好,是因为中国有较好的进口关税,生产厂商可以使用好的进口材料。


“有些国家认为,失业是全球化造成的,关起门来就是可以保护。从经济学上,采用政策(手段)来支持某个领域,就要把其他领域的经济资源拿到这领域。这种资源再分配本身就是有问题的,这是人为歧视被移出资源的领域。”


“如果你在高科技领域有优势,但是你把有优势领域的资源分配到制造业来保护工作,这不能说好不好,但从经济学理论来说,本身值得争议。”

 

源:21世纪经济报道  证券时报

关注
一键咨询